瀚霖三證合一
隨著三證合一的實施以及組織機構“識別信息”和“屬性信息”的統一、共享,各類組織機構注冊號或登記號(包括納稅人代碼)包含的的主體標識功能,或將為具有唯一、終身不變功能的組織機構代碼所取代。組織機構代碼納入登記證(照)的真正意義在于將組織機構的“身份證”與組織機構的“身份號碼”統一起來,為建立以共享組織機構“識別信息”和“屬性信息”為基礎的社會信用體系奠定技術基礎,也為稅務、金融、社保、安全、質監等各個領域直接利用法人注冊成果提供方便。而現行的企業注冊號、事業單位、社團注冊號因其在證、照管理方面所具有的特定功能(不同于組織機構代碼,可根據證、照管理需要而設置編號規則,亦無需保持號碼的終身不變)將會保留繼續發揮現有的作用。最終實現一照(企業營業執照或事業社團登記證)一號(組織機構代碼)+ 用于內部證照管理的編號(現行企業注冊號、事業社團登記證登記號)的結果。
幾個試點地區所采用的社會信用代碼編碼方案基本是采取屬性信息嵌套的形式,如宿遷的是:一位登記機關類別代碼+六位行政區劃代碼+兩位組織機構類別代碼+八位注冊流水號+一位校驗碼,其他地方也大同小異,采用這種編碼結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穩定性差。比如嵌套進行政區劃代碼就會因為行政區劃的調整要么隨之調整,造成代碼變化,無法實現代碼的唯一性和穩定性。若不隨之調整則嵌入的行政區劃就失去了意義。
二是適用性差。社會信用代碼除組織機構登記機關使用外,要廣泛為社會各個方面應用。這就要求其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可以解決社會各個不同的應用要求。然而社會對代碼所含信息的要求千差萬別,對組織機構屬性信息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在代碼中嵌入屬性信息不但不能滿足各種應用需求,還會給不同領域的應用帶來不便。
三代碼冗長,給應用帶來不便。采用屬性嵌套編碼的原因多是從人工編碼的角度考慮問題,希望編碼更加直觀,易于分配和管理。以前屬性嵌套編碼方法廣泛使用,這與受技術的局限性有很大關系。在互聯網時代,隨之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的發展,使集中實時精確賦碼成為可能。編碼已不再是各種屬性信息的嵌套疊加供人工識別的信息符號,而是由無含義標識與基本編碼屬性信息相組配形成的一條條信息記錄。這些數據結構標準化的編碼信息記錄構成了各個信息系統(或稱社會信用體系)共享、共識的基礎。因此標識信息必須做到唯一性、穩定性和適用性,任何影響代碼唯一性和穩定性的因素都應盡可能排除在編碼之外。而設定用于描述編碼對象的編碼基本屬性信息,如組織機構的登記機關名稱、組織機構名稱、組織機構類型、登記所屬行政區劃、所屬行業等幾個涉及組織機構的“屬性信息”字段值則可根據實際自動添加和實時維護。如果將編碼的“標識信息”和“屬性信息”二者混淆,就有可能造成代碼的不唯一或不能做到始終不變,就不能實現“在社會信用體系中利用統一的口徑建立組織機構社會經濟行為之記錄”的目的。此外,若已經通過建立一個全國集中統一的實時編碼分配系統,良好地解決了組織機構代碼賦碼便利性問題,確定新的社會信用代碼繼續使用現行組織機構代碼,因現有組織機構代碼已經實現了對組織機構的唯一標識,那么將具有描述組織機構編碼狀態的“屬性信息”固化于標識代碼之中的意義何在呢?其實,“屬性信息”代碼是可以自動映射添加的,根本無需人工干預,更無需在最后一位進行校驗(組織機構代碼已經有校驗位了)。需要研究的問題是社會信用代碼繼續應用一個簡單的可用于人工識別的編碼標識,還是應該采用由系統提供的、可供各個相關部門調取、交換的、包含基本屬性信息的編碼記錄。